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
作者:时间:2025年07月14日 09:46阅读:
课程思政理念旨在于“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 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能否发挥较好的思政育人作用,关键点之一就是构建有效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持续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不断优化进步。
一、目标引领: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思政教学指明方向,要求教育工作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共进,培育坚定“四个自信” 的时代新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把握宏观目标,明确育人根本方向。宏观目标即顶层设计目标,要求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大方向,实现全体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核心标志,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而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细化微观目标,契合育人特色。微观目标是指具体到每一个高校,在总体宏观目标的要求下,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实际课程安排情况不一,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微观教学目标评价能够精准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目标与学生个体需求,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特点和成长需求。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个性化教学反馈与调整,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价值塑造。
实现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深刻指明了育人工作的核心。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实现这一长远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要求不断地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设定近期目标,按照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从不同主体出发设置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进行测评。近期目标旨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近期目标评价所具备的即时反馈与实践导向性特点,有效保障了评价过程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二、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协同的教学评价方法体系
在习近平总书记落实立德树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下,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需从多角度展开,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全面。通过不同评价方式的协同发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教师自我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各阶段。备课阶段,教师应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及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周密安排。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下,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细致分析,课程结束后,也要进行深度自我反省,实时更新动态,结合当前状况,判断是否要对教学策略与计划作出调整。简而言之,教师自我评价强调教师必须持续进行自我反省,力求课程思政教学不只是在知识传授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更要在价值引领与人格发展层面推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同行评价获取针对性反馈。在制定同行评审指标时,可以集中探讨教学材料、教学水平及教学成果等多个层面,教学内容的精确性是同行评价的核心要素,这关乎知识传递的精确性高低,对学生学习成效与未来前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均能借助同行互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效能,有效填补了传统思政理论课评估的空白,提升评价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水平,这一评价方法对学校全面深入挖掘并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学生评价促进教学形式优化。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受众,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人,更是评价教学效果的直接见证者。对于评价教学,学生最有发言权。高校定期在每学期进行学生匿名教学评价活动,在不要求测评人公开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的时间节点包括课堂活动期间、课程结束后以及毕业前三个关键阶段,这一划分旨在全面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里,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探索者、价值缔造者,学生评价方法促使教师及时优化教学计划,由此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三、机制保障:构建闭环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坚实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落实,打造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
教学检查制度需要领导小组定期选派成员随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场,现场观摩教学活动,防止主观臆断和偏见造成的不公正评价现象,同时借助多元化的学生评估机制保障学生可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实时反馈,而教师则根据课堂表现及学生反馈进行调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路径,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实现全面进步。
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制度要求建立一支由校督导组和院督导组两级组织组成,并涵盖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督导队伍、听课评课队伍、教学信息员队伍,同时聘请部分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组成员, 将教学评估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更多侧重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查,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评估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估质量的权威性,落实学术治校、专家治校的办学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要求评估人通过随机随堂听课,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来收集真实信息并作出判断。同时评估的全过程需公开透明,对评估者的评估过程进行监控,避免暗箱操作。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可以鉴别教师工作质量、学生真实学习状态,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法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客观公正地检测教师的实绩,借助评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对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和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价值不言而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只有不断深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提质增效,方能从根本上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作者:罗家瑶 孙秀丽
作者单位:成人网站
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教学共同体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担当研究(23JDSZK041)的部分研究成果。
网页链接://wdapp.wzrb.com.cn/app_pub/xw/tj/202507/t20250712_560021.html?docId=560021